核安之声 | 推动高质量发展,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发布时间:2024-10-18 17: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这为守牢守好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南。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核安全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和核安全监管工作规律、推动核安全监管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核安全”他们这样说:

 

       关键词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碧海蓝天、洁净沙滩”等优美生动的词汇,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也是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美丽中国三个层面含义:“外美、内丽、气质佳”。

       “外美”就是生态环境美;“内丽”就是发展的高质量;“气质佳”就是制度机制优。

       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
       构建一套“1+1+N”的实施体系。前两个“1”分别指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和即将出台的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N”是美丽城市、美丽乡村以及绿色金融、绿色交通、科技支撑等24项分领域行动方案。
       推出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出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制度改革,稳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等。
       培育一系列实践示范样板。已经先后推出了56个美丽河湖、20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持续实施无废城市、低碳城市创新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
       实施一揽子支撑保障措施。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
       下一步,将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系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十四五”深入攻坚、“十五五”巩固拓展、“十六五”整体提升。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引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汇聚起美丽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二:核安全

       核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确保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近年来主要开展的工作:
       第一,依法压实企业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自觉把核安全摆在最高优先级,有效运行企业内部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做到各个环节无缝衔接。
       第二,坚持最高标准最高质量。一是制定最严格的法规标准,安全标准比一般行业要高得多。二是实施最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设备和各项工作管理都要高质量,确保安全。三是从源头抓起,坚持成熟设计、纵深防御,从设计上考虑各种因素、各种风险,设置多重安全屏障,确保不发生事故。四是从人员的角度,对操纵员、核级焊工、无损检验等重要特殊的岗位,实行资质管理和严格考核,依靠高水平人员运行管理。
       第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从核电站的选址、设计到建造、调试、运行,以及将来的退役和一些重要设备的制造,都实行全过程许可。在一些关键环节设置了若干个控制点,进行现场检查,不达标准决不放行。对辐射环境全天候监测,包括流出物的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的监测等,1834个辐射环境监测点24小时全天候在运行。对重要核安全问题,坚持保守决策,确保安全,不冒险。
       第四,推行有效的经验反馈。建造运行中,一些异常事件要及时报告,全行业周知、举一反三。国外一些核电站出现问题,也及时了解,全行业借鉴。同时,好的经验做法作为良好实践在国际上推广。
       第五,强化核安全科研。建设国家核安全中心,作为核安全监管科研基地,开展科研攻关,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通过企业和行业同向发力,共同确保核安全。

  我国已经颁发运行许可证的核电机组57台,建造许可证的30台,核准待建的15台,共102台。我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环境监测数据没有监测到异常,从整体上保障了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将着力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实现高水平核安全,也更好保障公众安全和环境健康。
       关键词三: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技术手段较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从网络规模看,生态环境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达3.3万个,其中空气点位1734个,地表水点位3646个,地下水点位1912个,海洋点位1359个,还有辐射监测点位1834个,土壤监测点位更多,有2.2万个,覆盖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流域和管辖海域。

       从监测要素看,除了水、气、土壤传统重点监测内容外,还增加了生态质量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温室气体监测、新污染物监测,从监测要素上基本做到了全覆盖。
       从技术手段看,自动化监测已经成为主要方式,无人机、走航车、激光雷达成为各地监测站的“标配”,生态环境部作为牵头用户的在轨卫星达到7颗,这为监测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于这张现代化的监测网络,基本能做到各方面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快、新”,对污染防治攻坚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下一步,以重点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为总目标。
       一是完善监测网络。进一步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补齐短板,进一步加强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
       二是强化监测监管。进一步强化穿透式监管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依法严厉打击、遏制数据造假。
       三是强化数据应用。加强监测数据集成融合、智慧分析。
      秦洲核安将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筑牢核安全防线,不断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以科技为盾,为守护生态文明,保障核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共同守护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